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五。苏东坡与苏小妹、佛印禅师
  景德镇浮梁宝积寺于唐代大中年间(公元九世纪中叶)、建于在浮梁县城北五里的地方(旧城村毛家岭)。据有关资料记载:是因原“冷泉寺”寺庙被山洪冲毁由该寺住持于兹禅师迁来的。于兹曾云:佛以启迪智慧为宝,沉淀灵根净化人生为积,故寺名为宝积寺。据传说:在元朝末年(约1364~1365年),浮梁县尹率元兵围困宝积寺,认为宝积寺是抗元造反义士的根据地采取屠僧毁寺手段进行镇压。似乎佛祖对元兵行为极为不满,在毁寺后不到半年的时间,浮梁县被义军光复。明朝政权巩固后,朱元璋在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下旨重修宝积寺。在明末清初,清兵怀疑宝积寺也和瑶里的高际寺一样隐藏了反清复明的志士,也采取屠僧毁寺手段进行了一次大的破坏。直到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清庭为了缓和民族矛盾同意由知县娄维高请当时的阳府寺住持普静长老出面半官方半民间化缘再修,最后该寺毁于清末民初。景德镇的陶瓷文化艺术中有很多佛教文化题材故事,其中之一就有宝积寺的内容。曾于五十年代见过宝积寺的寺碑,刻有该寺剌建经过和出了一名高僧佛印和尚的文字记载。(据不完全资料,在国内与宝积寺同名的寺院有四十六座,在亚洲其它国家同名的寺院有二十多座,其中日本就有十一座,韩国有六座) 。[MRMY.NET收集]

  在浮梁县沿江而上四十里的河东岸,有一个浯溪村,村的东南方有一座山名叫仙峰尖,佛印就是公元1031年诞生在山下的小屋子里。昌江由北向南从村前拐弯而过地理上成S形,浯溪村就在河东的弯口上。有一位风水先生在佛印出生前曾预言这里要出一位名人,是否是后人编制的作品还是真有其事,佛印在北宋年间的故事都是在明代小说中开始出名的。的确,有关佛印和尚的故事有许多的版本,但在他的俗家<林氏家谱>中对佛印的记载并不多。读过景德镇历史的朋友都知道,这位高僧12岁出家入寺、16岁离开景德镇出外修行,最后在外成了得道高僧,没有他老人家回过家乡的记载。他名气很大,在<九江府志>志书中,在<苏东坡集>里,佛印和尚做善事有大智慧是赫赫有名的。我市著名史籍家林景梧先生编着作品<佛印>(黄山书社1993年出版)一书中有祥细的著述,是权威之作,建议再版发行扩大印刷数量以飨世人(第一版仅仅印了三千本)。[MRMY.NET收集]
  佛印了元禅师(一○三二-一○九八)北宋云门宗僧。江西浮梁人,俗姓林。号佛印,故又称佛印了元。字觉老。世代业儒,自幼聪颖,三岁学论语,五岁诵诗三千首,及长而精通五经,风韵飘逸,乡里称他为“神童”。后来志慕般若空宗,曾于竹林寺,读《楞严经》,礼宝积寺日用禅师为师,受具足戒,遍参诸师,十九岁,入庐山开先寺,成为善暹禅师之法席,又参圆通之居讷。出家后用功参悟道理,终成为宗门的阐法大将,广开法席,受到僧俗二众的敬慕。宋神宗因为钦仰他的德风,赐给他高丽的磨衲(袈裟)与金?,更赠号“佛印禅师”。[MRMY.NET收集]
  元丰五年(一○八二)九月,佛印禅师自庐山归宗寺回到金山寺时,即有“道冠儒履佛袈裟,和会三家作一家”之语。佛印禅师含容三教的气度,与其过往的经历亦极相关。其自幼熟习儒典,出家前曾一度为地方官吏。出家之后,他虽承庐山开先善暹的法统,却经常与士大夫官僚之辈,如苏东坡、苏辙、黄庭坚等均与之交善,以章句相酬酢,乃当时士林中为所周知之名僧。有一回,苏东坡欲以佛印禅师四大五蕴之身为座。佛印禅师说:“四大本空,五蕴非有,请问学士要坐在哪里呢?”苏东坡为之语塞。就这样玉带输给了佛印禅师,成为金山寺镇寺之宝。佛印禅师与苏东坡的禅机对话,一时传为美谈,千百年来一直为人所传颂。[MRMY.NET收集]
  ◎苏东坡被贬官到黄州任职期间,与佛印和尚结为好友,经常诗文往来。[MRMY.NET收集]
|<< << < 1 2 3 4 5 6 > >> >>|


·上一篇文章:楠溪江神童太保石的故事
·下一篇文章:神鱼送屈原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yuedudi.cn/news/zgmjgs/071016175143E4585FBJI8CJEJCHGCF0.htm


【相关内容】

文创 不断拓展新边界(解码·文化市场新观察)

王佶敏

 

“与天久长——周秦汉唐文化与艺术特展”在北京举行

吴建路

 

外媒点评:少年儿童文化发展几大趋势

佚名

 

苏东坡的“各个击破”读书法

佚名

 

小城故事——湖南龙山里耶秦简文化展“讲述”秦朝往事

施雨岑

 

“一带一路”(中国·兰州)首届文化艺术教育发展论坛在兰举行

郭秀睿

 

新疆伊宁市第七届民俗文化旅游节将于8月9号开幕

谢晨

 

兰亭书法节举办“书写中华”文化雅集

冯源

 

追寻圣贤脚步 感受儒家文化

张汝卿

 

班级文化标语

佚名